大众养生网

道家谓性命双修之学─修心炼性

养生专家

 世人称孔子、释迦、老子皆为圣人,而三教之道,皆为大道。道无二理,教则分三,以人人具此心性,具此天理。理无二理,心无二心,是以儒曰忠恕,执中贯一。佛曰慈悲,万法归一。道曰感应,抱元守一。教有三教,行之则一,所谓“道者一也”,千百年来殊途同归。

(一)儒家论性理之学─存心养性

儒家论性理之学,其主旨为存心养性。谓人之一心,最为灵活,常变化不测,忽起忽灭,一刻之间,无数念虑,杂思纷陈,为善为恶,不能变其义利,皆此心也。所谓义者即为道心,利者是为人心。倘能常存天理,去其人欲,心中空洞,一尘不染,即是圣贤克己复礼之功。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欲求其定,必先明德所止,欲求其止,必求明德至善所在,然后知其所止。若能心无其心,发无所发,与天地之心,浑为一体,则复见其天地之心。国学大师钱穆谓:「孔子思想,既不成为宗教,又不成为科学,可称为心学。」兹更分析如下:

1.穷理主敬

古今无二道,圣凡无两心,教有三教,行之则一,所谓道者,一也。此道乃天地自然之真机。在行之始,必先察理,格物致知,即儒家之穷理主敬,乃入门之钥。

2.明德永得

明心性,乃为入德之门。倘能明其明德,学有主脑。古人云

3.尽心知性

心之与性,原不可分。以其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生生之理而言,谓之性,悟其性而后知其心,尽其心而后知其性,故必先知存心养性,然后方能尽心知性。

4.以性修命

儒家修性理,此理具在性中。故理即性也,性即理也。理一而气二,气有阴阳,理唯一致,故理明而性在。言能穷理,即能尽心,则命在其中,是以修性即修命。

5.虚明寂定

人能心中无物,一念不生,则性体湛然,虚而常明,感而常寂。这一性体,道家谓之圆明,释家谓之圆觉,儒家谓之明德,又谓之至善。修持者,无论静止动作,时时使其圆明贞静,即能头头合道,可以复命归根。

6.人心道心

言天心者非身中之心,乃虚灵不昧之心,为一身之主宰。为善为恶皆此心,成圣成贤亦此心,若能审是非,辨义利,在公义者,即为天理,为道心。在私欲者,为人欲,为人心。故人必须存有天心道心,而去其人欲人心。

(二)佛家言悟性之法─明心见性

释谓“人之最难制伏者是心”,故教人念佛,此一句佛号,念住这一念头,只有念佛一念,其余各种杂念,无隙可乘,自然得神光独湛,真机透露。久而久之,则一念不生,则灵明独透,只知有觉,不知有我,念净其心。体此行持,方是念佛真谛。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如来空空之心也。兹更分析如下:

1.定慧双修

凡为人者,不论修行与否,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然后可以参禅学道。定则自然慧生,忽然而觉,觉而能明,明我本来真性。此觉此明,非智慧不能得,是以定慧双修之法,定而生慧,慧而能定,久久行之,自然大定大慧,大定大寂。

2.念佛之理

上智之士,可以讲性理,中等之人,授以经典,由解悟而入。前者谓之顿法,可渡上根之人。后者称为渐法,可渡中等之人。至下愚者,教人念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祇有念佛一念,杂念尽除,久之一念不生,灵明独透,自觉无我无人,只知有觉,不知有我。自然佛光降照,此是念佛真谛。但须恒而能诚,诚而能专,佛我同体,乃念佛三昧。

3.无生长生

佛言无生,道言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位天地育万物,乃造化之大德。大造大化,无刻不生,非造化之生万物,乃万物之自造自化。佛家之无生,非专主寂定常无,方能长生。道家长生,正言其长生。能证到无常,则可与造化主宰并驾。佛家虽不言命,而命在其中,连性亦不可说,盖有超乎性命者在。

(三)道家谓性命双修之学─修心炼性

道谓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命,是以性命不可分,实为尽性至命之学。由于人终日纷纷,无一刻之宁静,欲求虚寂,实不可得。必须万缘放下,体自虚寂,使心不着于方所,一守如如,空空洞洞,凝然寂然,抱神以静。自然消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使中心主宰,寂然不动,则心定而神安,混化圆真。清净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者清心寡欲,以静其神。又云:「必先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盖人心本自清静,常因物欲干扰,而不得清静焉。兹更分析如下:

1.金丹之义

修性即修命之道。金丹二字,金喻万劫不坏之义,丹取圆满无欠之义。金非五行中之金,乃生天一之水,从太极中一点而去。逆而修之,即是返还之道,又谓九还七返大金丹。性命不分,而为双修,所以修性即修命,实为尽性至命之学。

2.炼丹三要

三要者,炉鼎、药物与火候。炉者行火之器,鼎者贮药之物。药物者,我之先天一气,加上精神魂魄意。必须先采此先天一气,以为药物,且为金丹之母,攒簇于中宫,归于炉鼎之中,而封固之。因而使其化气,使气化神,使神化虚,谓之烹炼,其中有火候。火者行火,候者时候。言行火,使其恰到好处,故称三要。

3.内外三宝

内三宝,即精气神,外三宝,即耳目口。人之有生,有精方能化气,气能化神。神旺气旺,气旺精足,则健康长寿。精神衰退,疾病即至,故谓内三宝。耳目口,何以言外三宝,神从眼漏,精从耳漏,气从口漏。故外三宝宜乎内藏,内三宝宜乎俭啬。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是修道之至要。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相关招募推荐

健康头条

更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为你推荐

更多>

小编解答

更多>

相关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