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治疗
1.干扰素
干扰素是最早被批准的抗HBV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我国近年来用重组干扰素3MU,隔日1次,3~6个月。至今已治疗数千例,HBeAg及HBVDNA阴转率平均为30%~40%。Wong等综合分析15篇文献资料,共计498例,对照组339例,随访12个月,HBeAg转阴率为33%,血清HBVDNA不能检出率为37%(<106拷贝/ml)。有人对101例HBeAg阴性患者,用干扰素6MU隔日1次,长程治疗24月,约30%患者HBVDNA消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
干扰素有效病例主要见于患者治前血清ALT水平较高、血清病毒水平较低及成年期感染者。对于ALT水平正常、高病毒水平及HBeAg阴性及免疫受抑制者效果较差,肝失代偿者忌用。
2.核苷酸类似物
(1)拉米夫定
3.免疫调节剂-胸腺肽α1
胸腺肽α1是胸腺素组分5的主要成分,胸腺肽α1已能化学合成为一个重要免疫调节药物。有研究表明,本品可增加鼠淋巴细胞对分裂素原的反应,具有诱导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胸腺肽α1的抗HBV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和增强T细胞及NK细胞应答功能,增强IL-2和IFNγ产生,以及增加IL-2受体表达。此外,胸腺肽α1能增加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类抗原在淋巴和非淋巴系细胞的表达。初步观察结果提示,不能排除胸腺肽α1直接作用肝细胞,从而激发肝细胞抗HBV能力。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胸腺肽α1治疗后,产生IFNγ的Th1型CD4+T细胞增多,肝内NKT细胞增多,CD4+/CD8+T细胞比例减低,因而认为胸腺肽α1可加强NKT细胞及CD8+T细胞毒性细胞功能,因而清除肝炎病毒。
国内13个单位曾联合进行胸腺肽α1(日达仙)治疗乙肝的临床研究,单独采用胸腺肽α1治疗组96例,HBVDNA和HBeAg均转阴者45例(47%),胸腺肽α1加IFN治疗组54例,HBVDNA和HBeAg均转阴者33例(61%)。单独采用IFN治疗组该两项标志物均转阴率为39%。我国已批准胸腺肽α1为治疗乙肝药物。国外采用胸腺肽α1治疗乙肝患者已有多篇报道,由于例数较少,差异未能达到统计学显著性。Chan等收集5篇设计较为合理、设有对照组,并有治疗后6月及12月的随访资料者共计353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HBeAg和HBVDNA转阴率在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停药6月及12月后则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胸腺肽α1抗HBV的迟发疗效可能与其持续提高辅助性T细胞功能有关。
近年来,有不少报告采用胸腺肽α1和IFNα或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aurc等用胸腺肽α1合并IFNα或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但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第1组为27例,用胸腺肽α11.6mg,每周2次,26周时加IFNα10MU,每周3次,共治疗52周;第2组10例,单用IFNα治疗52周;第3组15例,IFNα加拉米夫定100mg/d治疗52周,再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至78周停药时,3组HBVDNA转阴及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分别为74%(20/27)、40%(4/10)和53%(8/15);12月后分别为70%(19/27)、20%(2/10)和27%(4/15);18月后各为70%(19/27)、10%(1/10)和20%(3/15),表明采用胸腺肽α1和IFNα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较单用IFN或IFN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为优。
我国常见亚急性和慢性重型乙肝,病情凶险,常伴有不同程度肝硬化,病死率较高。我国多家医院的经验显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素可降低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死率。通常用药方法为胸腺肽α11.6mg,每日1次,12~14d后改为每周2次,疗程为2~3月。对伴有病毒复制指标阳性,包括HBeAg和HBVDNA阳性,可同时采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疗程应适当延长至1年。胸腺素α1疗程应在半年以上。
4、中药治疗。抗炎保肝药物以中药占绝对多数,使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减轻炎性反应,延缓了病情。既使是抗病毒治疗最有效的人群,其获得疗效的最初阶段部分病人转氨酶升高,也需要抗炎保肝等辅助治疗。既往数据表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病程长、转归优于国外同类病人,固然受多方面调控,其中有中医药的干预和保护是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在治肝病药物里中医药产品得到最为广泛的使用。代表药物是含五味子成分的成药,还有甘草甜素类、齐墩果酸类等以抗炎降酶为主;以茵陈、赤芍等为代表的药物,是抗炎、促进黄疸消退的主药;另有相当数量的药物是针对改善病人症状设计的中成药,颇受欢迎。抗炎保肝治疗过去是主导,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治疗模式代表了中国临床医学的特色。-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常见疾病
- 妇科
- 男科
- 皮肤科
- 心理科
-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