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养生各个动作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竹溪县中医院中医科雷兆明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1)熊形。
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上抬。
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
(2)虎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本动作作用于华佗挟背穴和督脉,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3)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一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4)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5)鸟戏
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有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壮身体的作用。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及防止复发的功效。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五禽戏锻炼,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式,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茂的场所。
八段锦
锦字从金,形容贵重;帛是古代颜色鲜美之物。因为这种功法可以强身益寿,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八段锦就是古人创编的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康复体操。
八段锦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一般认为是南宋初年无名氏创编。由于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创新,又演变出许多种类,如岳飞八段锦、十二段锦、自摩八段锦、床功八段锦、坐势八段锦等等,各有特长。
八段锦功能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可以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男女老幼皆可锻炼。现代研究也已证实,这套功法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下面简介其动作要点:
(1)双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动作:两臂慢慢自左右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如翻掌,掌心向上,两足跟提起,离地一寸;两肘用力挺直,两掌用力上托,两足跟再尽量上提,维持这种姿势片刻;两手十指分开,两臂从左右两侧慢慢降下,两足跟仍提起;两足跟轻轻落地,还原到预备姿势。
(2)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脚尖并拢。动作:左脚向左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骑马势,上身挺直,两臂于胸前十字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手指张开,头向左转,眼看右手;左手握拳,食指向上翘起,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左手慢慢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同时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平拉,作拉弓状,肘尖向侧挺,两眼注视左手食指;左拳五指张开,从左侧收回到胸前,同时右拳五指张开,从右侧收回到胸前,两臂十字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头向右转,眼看右手,恢复到立正姿势。
(3)调理脾胃举单手。
站直,双臂屈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先举左手翻掌上托,而右手翻掌向下压,上托下压吸气而还原时则呼气。左右上下换作8次。
(4)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慢慢向右转头,眼看后方,复原,成直立姿势;再慢慢向左转,眼看后方,复原。
(5)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腿开立,比肩略宽,屈膝成马步,双手扶膝上,虎口对着身体,上体正直;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左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右摆,再复原成预备姿势;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右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左摆,复原成预备姿势。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平行并立与肩宽,双臂平屈于上腹部,掌心向上。然后向前弯腰,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翘起,逐渐以掌触及腰背,前俯呼气,还原吸气。
(7)攒拳怒目增气力。
两腿开立,屈膝成骑马势,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右拳向前方缓缓用力击出,臂随而伸直,同时左拳用力紧握,左肘向后挺,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8)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拢,立正站好。两足跟提起,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足跟着地,复原为立正姿势。
练八段锦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条件,选用坐位或站位。八节动作近似现代徒手体操,易学易练。做动作时也要结合意念活动,想着动作的要求而自然引出动作来,并注意配合呼吸。八段锦除有强身益寿作用外,对于头痛、眩晕、肩周炎、腰腿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诸症也有防治功效。
另有一种坐式的“八段锦”,为明代冷谦所编,具体内容是: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其具体做法,详见《中医健身学》。
易,改变的意思;筋,泛指肌肉,筋骨;经,为方法。所以,易筋经是一种改变肌肉、筋骨质量的特殊锻炼方法。它除练肌内、筋骨外,同时也练气和意,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功法。在练功时要注意松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下面介绍一套易筋经的锻炼方法:
(1)两手当胸。
本节为起势,两腿开立,两脚距离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腰背正直,两眼凝视前方,全神贯注。在基本做到调身、调心、调息后,两臂缓缓抬起至前平举位,掌心向下,手臂保持伸直;再翻掌,掌心向内,两肘内屈,使手缓缓向胸前收拢,停于胸前约一拳处,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胸,作拱手状。
(2)两臂横担。
接上节姿势,以足趾抓地,同时两手翻掌,掌心向下,足跟微微提,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左右分开,两臂成侧平举,掌心向下。
(3)两手托天。
接上一姿势,两手从左右两方缓缓上举,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朝里,作托天状,同时两脚跟再稍抬起,足尖着地,牙关咬紧,舌抵上腭,呼吸细长,意识集中在两手,然后两手握拳,两臂顺原来路线缓缓用力降下至侧平举位,同时脚跟放下。
(4)摘星换斗。
两脚开立,两臂侧平举,右手缓缓上举伸直,覆掌,五指并紧,指尖向内;抬头向右上方望右手掌心,左手同时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腰部,在此姿势下坚持片刻,作3~5次呼吸;再左手上举伸直,覆掌,五指并紧,指尖向内,抬头向左上方望左手掌心,右手同时用力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腰部,在此姿势下作3~5次呼吸。
(5)倒拉九牛尾。
接上一姿势,右手从腰部撤回,并顺势向前方翻腕展臂,至手与肩平、肘微弯屈,五指撮拢如梅花状,握空拳,指尖向里,同时右腿跨前弯曲,左腿伸直,成弓箭步,左手也同时放下,顺势向左后方伸出,五指撮拢,握空拳,拳心向上;然后吸气,意念集中在右手,右手作向后倒拉牛尾状;再呼气,意念集中在左手,左手作向前顺势牵牛状,换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吸气,意念集中在左手;呼气,意念集中在右手。
(6)出掌展臂。
接上节姿势,右脚踏前与左脚并拢,两手收回放在胸前成以下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胸旁屈肘、手指张开,掌心向外。首先两手成“排山掌”(掌指直立与腕成90度角,掌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劲力逐渐加大,至时臂充分伸直为止,同时全身挺直,两眼睁大向前凝视;然后两掌缓缓收回,贴拢于左右两侧胸肋部。
(7)拔马刀。
立正,两臂前平举,手成排山掌。首先右手上提至后脑,用掌心贴枕部抱头,手指轻轻压拉左耳,右腋张开,同时头向左转,左手则收回反手以手背贴于两肩胛间;吸气,同时用右手手指压拉左耳,头及右肘稍紧张,意念集中在右肘;呼气,放松;再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贴在两肩肿间,同时左手收回提至后脑,用掌心贴枕部抱头,手指轻轻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头向右转;吸气,同时用左手手指压拉右耳、头及左时稍紧张,意念集中在左肘;呼气,放松。
(8)三盘落地。
左脚向左跨出一步,两手收回,左右分开,即成以下预备姿势:两脚开立,两脚距离比肩宽,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下。首先两腿呈半蹲式,腰背与头部保持正直,两手屈时翻掌向上,下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两腿再慢慢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9)左右伸拳。
左手握拳,置于腰间,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圆,手划至前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
(10)猛虎扑食。
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右弓步,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眼看前下方;吸气,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然后呼气,同时屈肘,胸部下落。随呼吸,两臂屈伸,上体起伏,作扑食状。
(11)躬身。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敲小脑后部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起;呼气时俯身弯腰,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
(12)掉尾。
两手提起,两掌向正前方推出,至两臂伸直为止,掌心向外;两手十字交叉,掌心向下,收回至胸前,两手分开;两掌向下推压,腰随掌向前弯曲,两腿保持挺直。两掌尽量下推,头稍抬起,两眼睁大,向前凝视;伸腰起立,两手同时上提、分别向左右屈伸手臂7次,两足顿地7次,结束全套练习。
在练习易筋经时,要轻松乐观,心情舒畅。在练功前10分钟,要停止较剧烈活动,诱导思想入静;练功地宜安静,空气新鲜,衣着要松适,不能紧腰、束胸,不穿高跟鞋;在过饱、过饥时,均不可练功,练功前须排解大小便。本功法适用于年老体弱者锻炼,对于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血管病、关节炎等病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p#分页标题#e#
六字诀
所谓六字诀是指在呼气时发出“嘘、呵、呼、丝、吹、唏”六个字的音,再配合吸气,来达到锻炼内脏,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六字诀是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正式提出的,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丝,皆出气也。”
练六字诀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呼吸、式子、吐音;第二阶段转到处理意念、吐字出气流。练“嘘”字功,睁眼练,其他字可以闭目吐。每个字吐六次。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吐字呼气,吐尽吸气,嘴呼鼻吸。
预备功:头顶如悬,双目凝神,舌舐上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坐胯,双膝微屈,双脚分开,周身放松,大脑入静,顺其自然,切忌用力。
(1)念“嘘”字治肝病。
本功法对肝郁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目疾、头痛以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有一定疗效。
练功时,两手相叠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相反;两瞳着力,足大拇指稍用力,提肛缩肾。当念“嘘”字时,上下唇微合,舌向前伸而内抽,牙齿横着用力。呼吸勿令耳闻。当用口向外喷气时,横膈膜上升,小腹后收,逼出脏腑之浊气,大凡与肝经有关之脏器,其陈腐之气全部呼出;轻闭口唇,用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气尽后,稍事休息,再念嘘字,并连作六次。
(2)念“呵”字治心病。
本功法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练功时,加添两臂动作,这是因心经与心包经之脉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3)念“呼”字治脾病。
本功法对脾虚下陷及脾虚所致消化不良有效。
练“呼”字功时,撮口如管状,唇圆如筒,舌放平,向上微卷,用力前伸。此口型动作,可牵引冲脉上行之气喷出口外,而洋溢之微波则侵入心经,并顺手势达于小指之少冲穴。循十二经之常轨气血充满周身。需注意的是,当念“呼”字时,手势未动之先,足大趾稍用力,则脉气由腿内侧入腹里,循脾人心,进而到小指尖端。右手高举,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按的同时呼气;再换左手高举、手心向上,右手心下按。呼气尽则闭口用鼻吸气,吸气尽稍休息作一个自然的短呼吸,再念“呼”字,共连续六次。
(4)念“丝”字治肺病。
本功法对于肺病咳嗽、喘息等症有一定疗效。
练“丝”字功时,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意念由足大趾之尖端领气上升,两臂循肺经之道路由中焦健起,向左右展开,沿肺的经脉直达拇指端的少商穴内。当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吸气。休息一会,自然呼吸一次,再念“丝”字,连续六次。
(5)念“吹”字治肾病。
本功法补肾,对肾虚、早泄、滑精等症有效。
练“吹” 字功时,舌向里,微上翘,气由两边出。足跟着力,足心之涌泉穴,随上行之脉气提起,两足如行泥泞中,则肾经之脉气随念“吹”字之呼气上升,并入心包经。同时两臂撑圆如抱重物,躯干下蹲,并虚抱两膝。呼气尽,吸气之时,横膈膜下降,小腹鼓起,如上述四个字吸气时之动作,连续作六次。
(6)念“唏”字理三焦之气。
本功法对由于三焦气机失调所致耳鸣、耳聋、腋下肿痛、齿痛、喉痹症有效。
练“唏”字功时,两唇微启,稍向里扣,上下唇相对不闭合。舌平伸而微有缩意,舌尖向下,用力向外呼气。两手心向上经由膻中向上托,过头顶,一边托一边呼气后,再由面前顺势下降至丹田。当念“唏”字之时,四肢稍用力,少阳之气随呼气而上升,与冲脉并而悬通上下,则三焦之气获理,脏腑之气血通调。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它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宜,并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喜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太极”出自我国古代哲学论著《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始见于陈搏、周敦颐的“太极图”,此图表示宇宙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阴阳二气平衡,互根、消长,不断运动,无休无止。太极拳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可见所谓“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种拳法。其形在“太极”,意在“太极”,故而得名。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常打太极拳的人,较少发生脊柱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脊椎骨增生或骨刺增生的较少(占25.8%),脊柱的活动度较好,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占85.7% ;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发生脊柱退行性改变的较多(占47.2%),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只占20.6%。
其次,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压平均值为130/80毫米汞柱,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则为154/82毫米汞柱。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发生率较低,占37.5%,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率占46.6%。又比如做20次蹲下起来的运动试验,时常打太极拳的人,反应全部正常;而不练太极拳的人,有35%表现出心脏收缩无力。
第三,能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由于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杂念,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故使大脑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大脑充分休息,消除机体疲劳。
第四,能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这是因为练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呼吸匀、细、深、长、缓,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强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均有良好作用。
中医学认为,时常打太极拳之所以健身,是因为此项运动能畅通经络,培补正气。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再坚持练习,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增加丹田之气,使人精气充足、神旺体健。
也正因为太极拳有上述众多的养生保健作用,所以,时常打太极拳对许多疾病有防治和康复作用,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后恢复期,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肺原性心脏病,中度神经衰弱,各种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老年性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此外,由于打太极拳可以补益肾精、强壮筋骨、抵御疾病,所以经常坚持这项运动,能防止早衰,延缓衰老,使人延年益寿。
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王廷于明末清初创造,其拳法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影响,而戚式的《拳经三十二势》是依据明代十六家著名拳法综合编造的。可见,太极拳是吸收了民间拳法,由戚继光集其大成。陈王廷推陈出新而创造的。后经改编又派生出杨氏、孙氏、吴氏、武氏等各式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编创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动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便于普及和掌握。下作简要介绍:
(1)起势。
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调匀;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开立步,与肩同宽;两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下;两腿微屈下蹲,两掌轻轻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同时上体微向左转,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两手划弧,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继续作向右转身动作,动作与上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3)白鹤亮翅。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左下划弧至左手下,两手掌相对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半步,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向右上和左下分开,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掌心向面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两眼平视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转,眼看右手。
②上身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指。
③上身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腿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④与②同,但左右相反。
⑤与③同,但左右相反。
③与②同。
(5)手挥琵琶。
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前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体稍向右转,左掌由下向左,向上划弧,掌心斜向前下方,高与鼻平;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斜向前下方。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眼看左手。
(6)左右倒卷肱。
①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随着向右转体,先看右方,再转看左手。
②右臂屈肘回收,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手回收经左肋外侧向后上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之再翻掌向上;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侧方退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虚步;眼随转体左看,再转看右手。
③同②,但左右相反。
④同②。
⑤同②,但左右相反。
(7)左揽雀尾。
身体右转,左手经腹前向右下划弧、掌心向上;右手翻掌向下,右臂微屈,两手掌心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同时左肘微屈,以左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左侧弧形(手朋)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后;右手下落至右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左手。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掌心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左上前伸至左腕下方,然后两手下捋,身体以腰为轴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下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直至右手掌心向上与肩平,左手掌心向后,左臂平屈于胸前。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微向左回转,右臂屈时收回,右手置于左手腕里侧,双手同时向前挤出,左掌心向后,右掌心向前。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眼神顾及双手。
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右前伸与左手平,掌心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跷起。两臂屈时回收至胸前,两手掌心向前下方,然后两手向前上方按出,手腕高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两眼平视前方。
(8)右揽雀尾。
身体后坐并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先向右然后向左下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左手。其下动作与左揽雀尾相同,惟左右相反。
(9)单鞭。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左转,两手在体前向左划弧,左臂至身体左侧平举,手心向左,右手至左胁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右手随转体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时变钩手,臂与肩平;左手自下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视线随右手移动。
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随上体左转而经面前向左划弧,右脚跟后蹬稍外展,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左掌慢慢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右臂成幻手在身体右后方,与肩同高。视线随左手移动,眼看左手。
(10)云手。
①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里,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②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③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云手左右各三次,其下:
④同②解。
⑤同③解。
③同②解。
(11)单鞭。
上体右转,右手由面部前方向右划弧,至身体右侧,翻掌变幻;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手慢慢翻掌,向前推出。
(12)高探马。
右脚前进半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掌着地成虚步。同时右勾手变掌,两手掌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两眼平视前方。身体微向左转,右手经右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与眼同高;同时左手收至左侧腰际,掌心向上,左臂微屈,眼神顾及右手。
(13)右蹬脚。
左手掌心向上,前伸至右手腕之上,两手交叉,手背相对,随即向两侧分开,向下划弧;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身体重心渐渐移至左脚,右脚跟进至左脚内侧;两手继续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手心向后;两臂左右分开划弧,平举,手心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14)双峰贯耳。
右腿收回,膝盖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右手心也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手心均向上;右脚向右前方落下变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状,拳眼都斜向后方,眼看右拳。
(15)转身左踏脚。
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
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16)左下势独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右掌变勾手,左掌向右划弧至右肩前;眼神顾及右手。
②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左后方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眼神顾及右手。
③身体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随即右脚尖里扣,右腿后绷,左腿前弓;左手从左腿内侧划弧上抬成立掌,掌心向右,同时右手旋时将勾手置于身后,眼神顾及左手。
④右腿提前平屈,脚尖自然下垂;右勾手下落变掌,由后下方向前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膝相对,掌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17)右下势独立。
①右脚落于左脚前,左脚以脚掌为轴向左转,身体亦随之转动,右手随身体转动向左侧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方;同时左手后平举变勾手,眼看左手。
②以下动作与“左下势独立”的②、③、④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
(18)左右穿梭。
①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②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③身体重心后移,右脚尖略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
④同②,只是左右相反。
(19)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健时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20)闪通臂。
上身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掌心向上翻转,右臂平屈于头上方,拇指朝下;左手上起向前平推,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21)转身搬拦捶。
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右手随转体变拳,自右向下经腹前划弧至左时旁,拳心向下;左手弧形上举至左额前,掌心向外;两眼平视前方。
身体右转,右脚收回后再向前迈出,右脚尖外撇,右拳经胸前向前方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提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收到右胯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左腿前弓,右拳向前方打出,拳眼向上,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神顾及右手。
(22)如封似闭。
右手边翻掌边由左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同时变掌,待左手行至右手背处时,两手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上,平举于体前;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同时两臂屈时、两掌翻转向下、收至两肋前;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上方推出,手心向前,与肩同宽,眼看前方。
(23)十字手。
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划弧至右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两臂微屈,同时右脚尖略外撇,成右弓步;眼神顾及右手,随即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然后右脚向左收回,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于胸前,右手在外,两手掌心向后;两眼平视前方。
(24)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常见疾病
- 妇科
- 男科
- 皮肤科
- 心理科
-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