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立秋养生

作者:大众养生网 时间:2014-09-17 13:49:23

1. 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8月7-9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35°。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2. 立秋的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3. 立秋是什么时候

2014年立秋时间:2014年8月7日 22:02:28,农历2014年七月十二。

2015年立秋时间:2015年8月8日 04:01:23,农历2015年六月廿四。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4. 立秋的食材

适宜吃什么

1、注意养肺、养阴、润燥、护肝、药材可选择枸杞、麦冬、天冬、玉竹、沙参、细生地、西洋参、山药、百合、扁豆等。

2、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清肺润燥为主。

3、适当食用糯米、粳米、蜂蜜、乳品、藕、土豆、萝卜、海带、木耳、银耳、芝麻、猪肉、鸭、鸡肉、兔肉、鳝鱼、鲫鱼、黄鱼、柚子、梨、枇杷、菠萝、苹果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禁忌吃什么

1、少吃辛辣、煎炸性食物,如姜、葱、八角、茴香、蒜、韭、椒、炸鸡腿、油条。

2、忌食过咸、过甜之物,以免伤津耗阴,加得秋燥的症状。

3、不可多吃瓜果,以免伤脾胃。

选对食物“贴秋膘”

过了立秋便要吃肉“贴秋膘”,这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但这种做法不应该长期采用,秋季进补一定要吃对东西。

首先,保持体内酸碱度平衡。通常人体中的血液呈弱碱性,要是吃了太多鱼、肉等酸性食物,容易让血液的酸碱平衡被破坏,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痛风、脂肪肝等病症。在“贴秋膘”的同时,应该适当补充蔬果,并多食用豆制品、栗子等碱性食品。

其次,按照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食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饮食就能够保证充足的营养,不用刻意吃太多的营养食品。适当吃些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新鲜蔬菜,不仅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且不用担心会发胖。

“少辛增酸”很重要

秋天天气逐渐变凉、阴长阳消。所以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收”,即吃些祛除燥气、补气润肺、有益肝脾的食品,“少辛增酸”以保健康。


“少辛”指的是避免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由于肺属金,在金秋时节,肺气较为旺盛,“少辛”的作用就是不让肺气过剩,以免伤及肝脏。立秋时节多食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酸味水果和蔬菜,对提高肝脏功能大有好处,避免肺气伤肝。

当心秋瓜坏肚子

很多人都有“秋瓜坏肚”的经历,进入秋天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如果大量吃生瓜果,会造成体内湿邪过盛,对脾胃产生不良的影响,引发腹部疼痛、腹泻、痢疾等胃肠道疾病。

立秋过后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利于胃气的“温鲜”食物,使胃肠系统得以顺利的运行。而适当地食用一些温热性质的新鲜瓜果有助于慢性胃肠道疾病的调养。另外,用餐时间也应有规律,并做到少量多饮,不沾烟酒,这对于增强胃肠的适应力很有好处。

立秋最应该吃的食物:橄榄

养生功效:橄榄被中医称为“肺胃之果”,具有较强的生津止渴、利咽祛痰的功效。过了立秋,天气比较干燥,多吃橄榄可以起到润喉的作用,并可缓解咳嗽、咳血、肺部发热等症状。

挑食标准:上乘的橄榄呈金黄色,果皮无斑,形状端正,果实饱满。如果橄榄颜色极为青绿,可能是经过了矾水的浸泡,倘若食用,将不利于人体健康。

食而有道:将橄榄和各种肉放在一起炖熬,可以起到活络筋骨的效果。

橄榄的味道又酸又涩,一次不要吃太多。

适可而止:30~50克/次

5. 立秋的食谱

(1)百合土鸡汤

【材料】土鸡1只,水发百合50克,枸杞子10克。

【调料】盐、醪糟、啤酒、姜片、植物油、香葱花各适量。

【做法】

1.土鸡切块,加啤酒腌制10分钟;百合、枸杞子洗净。

2.锅中倒适量冷水,捞出沥水。

3.炒锅放植物油烧热,下姜片煸香,放入鸡块翻炒三分钟,冲入开水,加醪糟,倒入砂锅中炖45分钟左右,加盐调味,撒上香葱花即可。


(2)百合烧香芋

【材料】芋头500克,百合100克,

【调料】白砂糖、椰汁、牛奶、植物油、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

1.芋头去皮,切成大小均匀的三角形小块;百合洗净,掰成小片。

2.炒锅放植物油烧至五成熟,放入芋头,用中火炸3分钟,炸熟待用。

3.锅中留底油烧热,放入百合,用小火煸炒至断生,放入芋头,加入椰汁、牛奶、白砂糖,加入少许盐、鸡精,大火烧5分钟即可


6. 人群养生

1. 男士:

(1)正确看待“秋乏”

当夏天的炎热渐渐散去,秋天悄然而至。此时人们开始觉得精力不济,疲惫困倦。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在初秋会进入自我休整的阶段,即“秋乏”。


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秋乏是人体由于夏季过度消耗而进行的自我补偿,同时也是机体为了适应金秋的气候而进行的自我修整,它能使机体内外的环境达到平衡,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秋乏”可以通过逐渐适应和调节来消除,不用担心它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时要适时摄取营养,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来顺应气候的变化,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的作息。最好晚上10点钟前入睡,中午补个小眠,从而让秋乏得以缓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夜间0~4时是各个器官功能降到最低的时刻,而中午12~13时是交感神经最为困乏的时刻,因此在这两个时段里,应该尽量保持休息状态。

(2)冷水浴健身,从秋天开始

冷水浴又被称之为“不流汗的血管体操”,它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反应更为灵敏,促进血液循环。秋天人的体温和大气的温度以及水温相近,冷水浴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强的刺激,十分适合此时进行。

冷水浴健身必须遵循渐进。包括季节上,“有秋入冬”,淋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调节“由高到低”,淋浴时间“由短渐长”等。冷水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头面浴,指的是用冷水对头和脸部进行清洗;第二种是擦浴,指的是用冷水将毛巾浸湿,轻轻擦拭全身,但不要持续过长时间;第三种是淋浴,将水温渐渐调低,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冬天5分钟)之内,淋雨之后擦干身体,选择宽松的衣物穿上,用两手摩擦关节,以防止关节炎。

虽然冷水浴对人体有诸多益处,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重度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患者不宜通过冷水浴进行锻炼,儿童和年龄较高的人在进行这项锻炼时也应多加注意。在空腹时,酒足饭饱之后,或者身体困乏之时都不适合从事这项锻炼,另外,在感冒发烧时、支气管发作时也要暂停此项锻炼。

2.女士:

(1)初秋养生,养阴为上

立秋预示着收获时节的来临,天气渐渐转凉。剧传统中医研究表明,金秋时节阴气逐渐滋长,而阳气慢慢收敛。由于肺部受到燥气的侵袭,会造成体内津液的损伤,如果可以按照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护阴气,就能够使得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至于散失,从而保证气血的循环畅通,保证生命机能的顺利运行。因此,若要在秋季保持身体的健康,应该着重养护阴气。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阴气分为两种,一种是病理性的,这种阴气是无用之物,应该排出体外;另一种是生理性的,这种阴气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作为阳气的根基,阳气倘若不足则会连带影响阳气的聚集,因此在秋冬两季对阴气进行养护,有利于为春夏两季阳气生发打好基础。

刚入秋时应该选择口味清淡、润肺养血的食物,以养护阴气。年纪较长、胃肠比较脆弱的人,可以在早上喝点粥,既易于消化,也可以益骨生津。另外要注意适时补充水分,服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药物或者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清热祛痰、滋阴益气的中药。

(2)润肺除秋燥

《难经》中说:“其实人之根本也。”民间也有“人活一口气”的说法,可见气对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肺部可以帮助机体聚合自然界中的气,所以肺部的运行于气具有相当大的关联。肺比较脆弱寒气入侵肺部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而燥热则会侵害肺部的阴液,多种肺病均可能由此而生。

初秋时节,天气燥热,口腔和鼻孔就是燥气侵入肺部的突破口。倘若侵入肺部的燥气不能及时化解,则会影响肺部的功能,使肺部的阴气受到损害,并造成发热、发冷、头痛、少汗无汗、口干舌燥、脉浮等症状。而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病的人,还有体质较弱、年纪较大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更应该注意。

初秋可多吃一些滋阴养肺、祛燥补气的食品来预防体内的阴气缺失,还应该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绪都会通过影响气机而引发各种病症,其中当人感到悲伤的时候,对肺部的伤害最为严重。在秋季要适当增强运动,这样可以调养肺气、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还能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各种器官抵御寒冷能力。

3. 老人:

需要在精神上认识到,虽然秋天的燥气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对其加以防治的。通过练习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来调节气息、消除焦躁、平和心境、养护心气,便能让身体更好的适应干燥的秋季。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宁信养神、强身健体尤为重要,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养心祛燥、宁心安神的药茶,食用一些补阴祛燥的食物,让身体更快的适应秋天的天气。


秋天时节老人在强身健体时,务必要注意循序渐进,起初保持心跳占最大心率60%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坚持每周有两天的运动时间。持续一个月之后再慢慢增强运动量。一定要注意延续性,倘若半途而废,运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果放弃锻炼之后再重新运动的话,一就要像先前一样循序渐进,不可突然进行大量运动。

4.孕妇:
秋季的气候十分干燥,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缺水并有痒感,又是皮肤甚至会裂开并出血。在此期间,人们的情绪会较为焦躁,这样不利于心脏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有可能诱发各种疾病。因此,静心凝神、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心烦便显得十分重要。


所谓宁心养神,首先就是让心情平静下来,不受烦躁的侵扰。清静养神法是古代精神养生的基础方法,也是人们宁心养神的最佳方法。早在唐朝,名医孙思邈就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的见解,而《医钞类编》中也有“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的记载。以上所述都表明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情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7. 小常识

初秋运动有“四防”

立秋之后,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因此这个时期锻炼身体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防感冒。立秋之后晨练,要记得关注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另外,不要没运动就脱衣服,要先把身体活动开;运动后如果身体被汗水打湿,千万不要穿着潮湿的衣服吹风,否则非常容易感冒。

第二,防受伤。锻炼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热身活动的强度,把关节和肌肉活动开再进行锻炼。因为低温会导致我们的肌肉神经和关节韧带的灵活性降低,如果直接进入高强度的锻炼状态,非常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等状态。


第三,防秋燥。立秋之后,人们非常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喉咙肿痛、鼻出血、便秘等症状。这是因为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极易使肝气受影响,或偏旺、或偏衰,从而引发上述症状。因此,锻炼身体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吃具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作用的梨、蜂蜜、银耳、芝麻等。

第四,防疲劳。“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越好”显然是不成立的。运动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讲究限度。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如果运动量太大,锻炼后则会觉得疲惫不堪,甚至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食欲减退。所以说锻炼时一定要结合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

8. 节气习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24节气表

回顶部
© Copyright 2014 大众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