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养心以慈悲为怀

养生专家

佛法中说到,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但我们平常人要怎么来运用慈悲思想呢?

养心以慈悲为怀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佛教以慈悲为本,尤其是大乘佛教更是主张慈悲普度,利乐众生是成佛的先决条件。《增一阿含经》三十八卷《力品》云:“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本是指父母的爱,引申为怜爱。《辞海》引《新书.道术》说:“亲爱利子谓之慈”,又“恻隐怜人谓之慈。孔颖达疏‘慈者,爱出于心,恩披物也’”。悲是指悲哀,伤心。《辞海》引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慈悲”一词,《辞海》注为“佛教名词,谓以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名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为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指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这是一片爱心;悲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这是一片同情心。佛教从佛祖释迦牟尼始,即以慈爱为怀,以悲怜为情,想拯救众生于苦海,这对佛教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逐渐形成大乘的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信念原则。他们喊出“我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踏我上渡去”,“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道德誓言,显示出慈爱悲壮的博大胸怀。 #p#分页标题#e#

《大智度论》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救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给予众生未来之欢乐,故为“大慈”;它为救度众生拔除痛苦,故名“大悲”。因此,佛教的道德准则不但体现于对自我修持的要求,而且还贯穿在人与人、人与众生之间的关系上,并希望和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希望和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因此,它以利他为人生观,讲究施与恩惠,救除患难。

佛教宣扬“大慈大悲”,佛陀则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驱。话说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要穿针缝衣都很困难。作为伟大的圣人,佛陀主动去帮助这位失明的比丘,并一针一线地为弟子缝衣。有病的弟子口渴了,佛陀会去亲自倒茶。有时他还亲自服侍重病的弟子,为他们清理污秽的粪便和血脓。他说: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贵贱、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国的阿阁世王与越祗国发生纠纷而准备战争,就派大臣雨舍去拜访刚从越祗国回来的佛陀,打探敌情。佛陀知道他的来意,故意不正面回答,而是同弟子阿难大谈越祗国的政治民主、上慈下孝,并用很严肃而慈悲的神情说:“假如一个国家具有政治民主和上慈下孝的民风,这个国家必然强大......”雨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瞧,“慈悲”战胜了一场战争!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健康头条

更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为你推荐

更多>

小编解答

更多>

相关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