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瓶自己拔针怎么拔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2292两年前,"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阴影刚刚散去,今年10月,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致死事件又接踵而来。
人们常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在现实中,顺序已经倒过来了。
即使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很多人依然对"打吊针"情有独钟。在全市大小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的地方,上百人同时打点滴的壮观场面随处可见。
"打吊针"成为首选
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陈飞松告诉记者,门诊时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的病人,坚持认为输液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
"这种就叫输液病",从医十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张刚表示,患有"输液病"的患者,错误地认为不输液就治不好病。他们觉得自己忙于学习、工作、赚钱,追求尽快痊愈,不了解疾病痊愈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到医院直接要求医生开出输液的处方,拒绝服用口服药物。于是一些医生干脆顺水推舟,满足了病人的"选择权"。
不过,张刚也坦诚,一些医生也愿意开出输液处方,"打吊针病人高兴,医院也来钱,医生何乐不为?"
患者林先生前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爱开输液处方"的医生。10月初他感冒发烧,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求诊,"当时医生二话没说直接就让我输液,而且开了三天的量。"林先生表示能不能先输一天,如果明天烧没退下去就再来挂号,"那位大夫很不乐意,他说自己明天休息,没法再给我开药。"最后林先生说服医生,只开了当天的输液量,并为此支付了将近200元。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这样的用药原则,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也就是说,如果能口服药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
输液风险最高
许多人在为自己或孩子轻率地选择输液治疗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决定背后潜藏着多大的风险。
输液不同于口服药物,它直接进入静脉,一旦有药物不良反应则来势凶猛,很难采取弥补措施。张刚告诉记者,云南刺五加案例就是因为静脉输液的药物受到污染,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体内有关。而口服给药,需要吸收一段时间,即使有不良反应也相对缓慢,口服药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还可以洗胃。
抛开药品质量不说,输液器的安全也不容忽视。另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还潜藏着很多危险因素,在临床准备及添加药物等操作步骤中,环境污染和人员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灰尘、细菌、唾液等微粒有机会进入药液。
陈飞松告诉记者,静脉输液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