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脱石散是婴儿奶瓶清洁宝宝口腔溃疡蒙脱石散

 2123

一、宝宝口腔常见问题

马牙

大多数宝宝出生4—6周后,在口腔上颚中线两侧和牙龈边缘会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像是牙齿,俗称“马牙”。这实际上是由上皮细胞推挤而成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会在数月内逐渐脱落。专家表示,发现马牙不用做任何处理。千万不能用针挑,更不能用任何方法擦破马牙,这样做可能会使黏膜损伤导致炎症。

长牙不适

长牙期的宝宝容易流口水,常常将手指放入口中,或者抓到东西就放到口中咬。此时,宝宝的脾气也会变得比较暴躁,常常会哭闹不安。专家表示,长牙期的宝宝出现吸吮手指的情况会随着牙齿的萌出很快消失。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专门的磨牙棒等,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

口角炎和口唇炎

在天气寒冷和干燥的时候容易发生,主要表现为口角糜烂、脱屑、张口时嘴角出血,孩子嘴唇干裂、起泡。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用3%左右浓度的热盐水,用毛巾蘸着对唇部进行热敷,一天三次,再在四周涂抹一些药物,比如金霉素等,并口服B族维生素。在饮食上,多让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孩子舔嘴唇、咬唇等不良的习惯要制止。科医生表示,要随时清洗孩子口唇周围的口水,擦干后抹上保湿的润肤露,一般几天就会有好转。

口腔溃疡

米粒大小的溃疡附着在口腔黏膜上,会让孩子非常疼。一般口腔溃疡会持续4—7天后自行愈合。如果孩子十分难受,可以将蒙脱石散用温水调成糊状,用棉签轻轻涂抹在溃疡面上,或者直接蘸取干燥的蒙脱石散,涂抹在溃疡面上。蒙脱石散是用来治疗腹泻的一种药物,本身就具有修复黏膜的作用,对孩子非常安全。美国儿科协会认为,如果口腔溃疡出现4个以上,持续出现两周不见好转,就需要立即就医。

龋齿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反正会换牙,长了龋齿也没关系,这就导致了我国龋齿儿童绝大部分不会就医。实际上,儿童龋齿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感染性疾病等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恒牙萌出后,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对于乳牙已经遭受龋齿困扰的儿童,一定要尽早治疗。平时,要让孩子养成勤刷牙的好习惯,尽量喝白开水,少吃甜食。

鹅口疮

鹅口疮是宝宝口腔黏膜或舌面上附着白色絮状物或者豆腐渣样的东西,用棉签不易擦掉。这是不少新生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尤其是早产儿。初期患有鹅口疮的宝宝可能没有特殊不适,但随着病情加重,很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严重地可能扩散到咽喉或气管。专家表示,出现鹅口疮,医生一般会建议使用克霉唑,将250毫升的药分成3份,早中晚各一份,在喂奶前1小时,把碾碎的药倒进宝宝口中就可以了。一般用药后2—3天见效,然后再巩固用药3—4天即可。

对付鹅口疮,预防更加关键。宝宝的奶瓶要保持干爽,奶具、水杯要经常消毒,不要在奶瓶中放置喝剩的奶或白开水。

对于新生儿的口腔卫生,父母应该如何做好日常的护理呢?

我们知道,新生儿是没有牙齿的,要在几个月过后才能长出,所以在新生儿还没有长出牙齿的情况下,他们自身的口水是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爸爸妈妈们最好能谨记以下护理常识,让您的宝宝远离疾病,有个好胃口。

1.勤喂温开水。

孩子无论是母乳喂养的还是人工喂养的,在给孩子喂奶后,或喂奶过程中,均应养成有规律的饮水习惯。尤其是当宝宝生病发烧、感染时,更应勤喂温开水,这样不仅可去除口内的奶渣,避免因口腔中细菌的发酵产生异味,也有利于体内循环,防止便秘的发生。

2.母乳的妈妈要严格保持乳头的卫生,喂奶粉的也要保证奶具的卫生。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在喂哺前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

父母们还要知道一点,不要过分的亲吻宝宝的嘴,否则会将大人口中的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传染给宝宝。宝宝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而引发疾病。

3.不要让宝宝含着奶嘴入睡

宝宝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含着奶嘴入睡,而父母也为了安抚宝宝,也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入睡,这种错误方式是造成宝宝奶瓶龋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不要让宝宝含空奶嘴入睡,这会限制宝宝口腔内正常的唾液分泌,还会对宝宝日后牙齿的生长造成影响。

4.对于护理新生儿口腔卫生,做父母的要知道的禁忌。

首先说说什么是“马牙”。胎儿在6周时,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组织,叫牙板。而牙胚则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后牙胚脱离牙板生长牙齿,断离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时这些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长期留在锁骨内,有的被排出而出现在牙床黏膜上,即为“马牙”。当宝宝出“马牙”时,最好咨询医生,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禁忌一:挑“马牙”

有些父母采用不洁的针去挑刺“马牙”,结果常引起口腔感染,甚至并发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全身疾病,威胁新生儿健康和生命。

禁忌二:擦拭口腔

由于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如果用不洁之物擦拭口腔,易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及黏液腺增生。

孩子不会说话,如果不舒服只能用哭来表达,而做父母的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哭声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孩子有应该喝奶但不喝的情况,只是一味的哭,父母就要看孩子是否有了口腔疾病的发生,自己不能分辨就一定找儿科医生给予诊断,找出原因,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在牙科医生的诊室外,总是有很多妈妈等待一个上午,就为问问医生“宝宝十个月了,怎么还不长牙?”、“为什么宝宝长了8颗牙就不长了?”一类的问题。似乎判断孩子的牙齿健康与否,就看出牙时间的早晚以及是否长齐。与出牙相比,牙齿萌出后的健康更需要家长的重视。婴幼儿龋患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发育问题等等,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口腔卫生不良,这主要是由于家长缺乏清洁意识造成的。

宝宝出生后到乳牙全部长出以前一段时间,由于母乳不足或缺乏,一些年轻妈妈须用奶瓶喂宝宝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如果其中放糖太多,或让宝宝躺着喝奶使奶瓶嘴直接与上前牙接触喂食,便很容易发生“奶瓶龋”。“奶瓶龋”一般从上前牙开始,逐渐向两侧后牙发展。牙齿龋坏会降低咀嚼功能,从而影响小儿全身的健康,甚至影响面部发育。孩子常常含奶瓶睡觉,不含着就睡不着,这种不良习惯完全是家长养成的。妈妈们总说把奶瓶拿开宝宝就哭闹,实在没办法。可是孩子哪懂得这其中的危害呢?还是家长不够重视,觉得无所谓,才会放任不管。

及时给宝宝清洁口腔是家长容易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牙科医生认为,宝宝在2岁前就应由家长帮助刷牙,但家长通常觉得孩子牙齿太少,刷牙有些多此一举,而且宝宝一旦拒绝和逃避刷牙,家长也不愿再极力勉强。一个不重视,一个不配合,孩子口腔卫生不良,龋病自然容易高发。从这个角度来看,宝宝出牙早也是有利有弊的。不过,即使教会了宝宝刷牙,在学龄前最好仍由家长协助或监督完成。孩子太小,刷牙总是很难干净的,此时的重点并不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要维护新生儿的牙齿健康,首先要讲究科学的喂养方法。在喂代乳品时不要放糖太多,喂食时应让小儿坐立,而不要躺着喂。奶瓶嘴应放在小儿上下牙之间,减少食物直接与牙齿接触的时间。喂食后应给小儿清洗口腔,去除食物残渣和乳凝块,以防被细菌发酵破坏牙齿。其次还要讲究喂食时间,一般在小儿睡醒后为好,不要睡前喂食,以免喂食后小儿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牙齿得不到清洁,易发生“奶瓶龋”。

口腔保健则应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孩子在长牙以前,父母应在喂奶后或睡觉之前用温热水浸湿的纱布轻擦小儿口腔各部分粘膜和牙床,以去掉残留在口腔内的乳凝块。实践证明,这种清洁方法不仅能清洁口腔,而且能促进小儿口腔粘膜、颌骨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当牙齿萌出后,父母可用食指缠上消毒纱布,用淡盐水轻擦小儿牙齿的各面。一日数次,最好在饭后和睡前进行。上下牙全部萌出后,可用小型软质牙刷沿牙齿的缝隙上下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也可用牙刷沿牙颈部作小旋转轻刷,可配合使用可吞服的牙膏。在洗刷中注意不要使刷毛伤及口腔粘膜和牙龈。

宝宝在长牙之前,都是靠吸吮乳汁、果汁或是各种流质的辅食,来获得营养和水分。这些流质食物,很容易附着于口腔周围的软组织黏膜上,例如上下嘴唇与牙齿之间、口腔底部黏膜、咽喉黏膜等。

细菌的温床

乳汁的营养价值特别高,若是长期滞留在口腔黏膜上,就会变成口腔内细菌生长的温床。一些感染可能造成宝宝口腔黏膜肿胀甚至出血,例如泡疹病毒等。可能伴随着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食欲也可能下降。

口腔的症状,有时是在疑似感冒症状改善后才出现的。如果是牙齿已经萌发,肿胀的牙龈更易造成食物的残留,适当的清洁可以减缓牙龈发炎。由于发炎,清洁时可能会出血,可用湿的纱布或棉棒代替牙刷来清洁,若能尽量清洁干净,出血情形会获得改善。

妈妈在喂食乳汁时,要防止过热,以避免增加宝宝的不适。一般这些症状会在1~2周改善,若症状持续则应再就医处理。

用开水漱口

喂宝宝喝奶或果汁时,爸妈要注意维护宝宝口腔的清洁。爸妈可以用喂奶后再喂些白开水,冲洗或冲淡附着于口腔黏膜上的食物,以降低口腔发生病毒感染的几率。

长牙篇

1岁之前会长牙

长出乳牙时,父母要为宝宝彻底做好牙齿清洁的工作,才能维持口腔健康,预防奶瓶性龋齿的发生。

时间

许多宝宝大约在6~7个月大时,开始长出第1颗牙,到了1岁,通常已经长出6~8颗乳牙。不过,并非每个宝宝长牙的时间和顺序都一样,只要在1岁之前长出第1颗牙齿,就可以算是正常。

征兆

宝宝要长牙时,牙肉的地方会有一点鼓鼓的,甚至会有红肿的感觉。这是牙齿要突破牙肉表面的前兆。

药品推荐

药品资讯

最新问答

药企营销&商务合作联系:
17276704016

(点击可直接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