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十二指肠炎就是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者也称作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这种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是很容易区别开来,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 概述
- 百科
- 视频
- 文章
- 问答
| 筛选
十二指肠炎
- 目录
- 1.十二指肠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 2.十二指肠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 3.十二指肠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 4.十二指肠炎应该如何预防
- 5.十二指肠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 6.十二指肠炎病人的饮食宜忌
- 7.西医治疗十二指肠炎的常规方法
1、十二指肠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十二指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酒,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本病亦可伴发十二指肠其他疾病或肝胆胰等周围器官疾病,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合并存在,故认为可能与其病因相同,有人认为十二肠炎可演变为十二指肠溃疡,其依据为:
(1)炎症开始时酸度正常,以后由于炎症进展干扰了十二指肠对胃液分泌的抑制过程,导致高酸产生而形成溃疡。
(2)十二指肠炎时表皮细胞因炎症破坏而丧失,但腺管部细胞增殖可以予以补偿,当腺管细胞因衰竭而不能补偿丧失时,可产生糜烂,继之形成溃疡。
2.特异性十二指肠炎多由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如钩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等)及真菌,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等累及十二指肠而引起特异性炎症。
(二)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腺体减少,绒毛萎缩;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炎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按其炎症程度和分布,分为浅表性,间质性和萎缩性3种。
1.浅表性 此型最常见,约占50%~80%,炎症仅限于绒毛,绒毛变短,呈圆钝或畸形,上皮细胞常有退化现象,细胞趋于扁平,胞质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稀疏或固缩,刷状缘变薄至消失,绒毛间区充满炎症细胞,黏膜肌层与十二指肠腺基本正常。
2.间质性 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接近黏膜肌层的肠腺隐窝,有时涉及整个固有层,伴有淋巴滤泡增生。
3.萎缩性 黏膜变薄,绒毛显示不同程度的萎缩,常有重度的上皮细胞退行性变,并见大片脱落,从而出现糜烂,有时见胃上皮化生;肠腺减少甚至消失,杯状细胞,黏液细胞及嗜银纤维增生,黏膜肌层断裂,增生,肌纤维有退行性变;固有层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增生。
2、十二指肠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国内报告发生率在3.4%~35.5%范围,多为黑粪或柏油样便,也有呕血者,有的出血为首发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约50cm一段),以及胰管和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粪为主,是常见的外科急症。
3、十二指肠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可有上腹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及体征。
2.上腹痛 类似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多为饥饿痛、夜间痛,进食后缓解。
3.上消化道出血是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的一种并发症,可有黑便或呕血。
4.常见的体征有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
4、十二指肠炎应该如何预防
1.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少食或不食刺激性食物,饮酒及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物)。
2.特异性十二指肠炎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及真菌性肠炎等。
5、十二指肠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影像诊断:
1.X线钡餐检查:本病无明确的X线特征,一般呈现十二指肠球部激惹、痉挛,排空加速,粘膜皱壁增粗而不规则,但无龛影及固定畸形,故X线对本病的诊断阳性率不高。
2.内窥镜检查:十二指肠炎症多发于球部,内镜下可见病变部位的粘膜粗糙、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粘膜有颗粒感及结节状增生,或粘膜皱壁肥厚粗大,或粘膜下有血管显露。可因病变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实验室诊断
(一)胃液分析:胃酸或胃液量分泌正常或较高,部分病例的胃酸水平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
(二)十二指肠液分析:十二指肠液可呈混浊,有粘液,镜检可见有较多的上皮细胞,胃酸低者可见较多的细菌。
6、十二指肠炎病人的饮食宜忌
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馒头、花卷、包子、馄饨、软饼、软饭等,细嚼慢咽,便于充分消化和吸收。
少吃豆类、洋葱、土豆、红薯等易产酸产气的食物,忌生冷、忌油腻、忌辛辣、忌饮酒,避免不良因素对溃疡的刺激。
养胃健脾特别推荐:山药莲子百合粥、花生红枣小米粥,可以添加鸡蛋、肉末、鸡茸、鱼茸、碎菜、果粒、牛奶等调味,增加营养。
如果吃鸡蛋就想吐,最好不要吃,以免伤食。
7、十二指肠炎的常规方法
(1)抗酸药:可用氢氧化铝-镁乳合剂,每次15~30ml,3次/d,餐后1~2h服用。抗酸药能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缓解疼痛。
(2)抗分泌药:可根据病人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可用奥美拉唑20mg,1~2次/d,雷贝拉唑10~20mg,1~2次/d等;H2-受体拮抗药可用法莫替丁20mg,2次/d或雷尼替丁150mg,2次/d。抗分泌药能抑制胃细胞分泌胃酸,减轻胃酸对已有炎症的黏膜刺激,可有效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病理学异常。
(3)M受体拮抗药:可选用派吡氮平50mg,2次/d或山莨菪碱(654-2)片5mg,3次/d,口服,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对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4)黏膜保护剂:胶体铋剂在酸性环境下,能与溃疡和炎症组织的糖蛋白络合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的攻击,并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用胶体铋,50mg,4次/d。前列腺素能减少胃酸的分泌,加强黏膜抗损伤能力,并有维持黏膜血流、促进黏液分泌等作用。可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200μg,4次/d,或恩前列素70μg,2次/d。
(5)胃肠动力药:可予多潘立酮10~20mg,3次/d,或莫沙必利(mosapride)5~10mg,3次/d,饭前15~30min口服,可调整胃窦和十二指肠壶腹部的运动,减少胆汁反流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造成的胃酸分泌。
(6)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常用的抗Hp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克拉霉素及铋剂等。单药疗法根除率不足20%,故通常2种以上抗生素与抗分泌药(PPI或H2RA)合用,形成三联疗法、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2周。含PPI的三联疗法是近年来研究得最多的治疗Hp感染的方案。